农业全产业链升级:从农业生产到服务的转型实践
发布时间:2025-03-21 | 来源: 绿博农业
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,中国农业正从传统“增产导向”向“提质增效”转型。在这一背景下,“全产业链升级”成为破解农业附加值低、竞争力弱的关键路径。通过延伸产业链条、融合服务功能,农业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增值跃迁,更催生了乡村电商、农旅融合等新业态,推动质量竞争取代数量竞争的市场新格局。本文以山东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与北京“龙湾质造”为典型案例,探讨全产业链升级的实践逻辑与未来方向。
一、全产业链升级的路径探索:从生产到服务的价值延伸
1. 农产品加工:突破初级生产的价值瓶颈
传统农业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,附加值低且抗风险能力弱。通过发展精深加工,农产品可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,例如山东寿光的蔬菜加工产业链,将鲜菜升级为冻干蔬菜、预制菜等产品,附加值提升3-5倍。
-
案例支撑:敦化市丰达农牧业通过肉鸡全产业链布局,从养殖到屠宰、分割、冷链配送,形成闭环链条,产品覆盖本地及周边市场,年产值突破10亿元。
-
政策导向:农业农村部《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“推动一产往后延、二产两头连、三产走高端”,强化加工环节的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。
2. 乡村电商: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市场链接
乡村电商通过缩短流通链条,助力农产品直达消费者。例如,光明糖业旗下“菁活”植物活性水通过抖音、淘宝等平台快速触达全国市场,并借助体育赛事、行业展会扩大品牌影响力,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。
-
模式创新:武汉市以“优质大米、休闲草莓”等六大产业链为核心,构建“特色农业+电商”模式,2023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42%,带动10万农户增收。
-
技术赋能:江苏泰州通过“智改数转网联”技术,将生产数据与电商平台实时对接,精准匹配市场需求,减少库存积压风险。
3. 农业旅游:激活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
农旅融合将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拓展至生态、文化、休闲服务领域。北京“龙湾质造”依托京郊生态资源,打造集有机种植、农耕体验、民宿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,综合收入达3亿元。
-
协同效应:此类项目不仅提升土地亩均收益,还带动周边餐饮、手工艺品等衍生消费,形成“一业兴、百业旺”的产业生态。
二、质量竞争: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逻辑
1. 从“数量扩张”到“品质优先”的市场转向
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从“吃饱”转向“吃好”“吃健康”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,2023年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8%,而普通农产品价格涨幅仅为5%。这一趋势倒逼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品种结构、提升质量标准。
-
山东实践:山东通过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计划,推广生物育种、智能农机等技术,培育高蛋白小麦、低脂肉牛等特色品种,抢占高端市场份额。
2. 标准体系与品牌建设的双重驱动
标准化生产是质量竞争的基础。北京“龙湾质造”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系统,并通过欧盟有机认证,其草莓、樱桃等产品溢价率达30%以上。
-
政策支持: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打造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协同发展体系”,推动“三品一标”认证覆盖率从2021年的35%提升至2024年的50%。
3. 服务化转型: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
农业服务化是产业链升级的高级形态。河南探路者集团通过“装备+北斗芯片”技术,为农户提供精准种植、智能灌溉等全程服务方案,帮助客户降低20%生产成本,同时开辟技术服务收入新增长点。
三、区域实践:山东与北京的模式创新
1. 山东“农业新质生产力”:科技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
-
技术突破:依托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,山东在寿光建设“蔬菜硅谷”,推广智能温室、水肥一体化技术,使蔬菜产量提升40%,能耗降低30%。
-
全链协同:从育种研发到冷链物流,山东构建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利益共同体,推动寿光蔬菜、烟台苹果等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。
2. 北京“龙湾质造”:高端化与品牌化的突围路径
-
品质定位:瞄准都市高端消费群体,龙湾片区通过有机认证、定制化包装和会员直供模式,打造“京字号”农产品标杆。
-
三产融合:整合农业观光、科普教育等功能,龙湾年均举办农耕文化节、草莓采摘季等活动30余场,实现“农业+文旅”收入占比超60%。
四、挑战与对策:全产业链升级的破局关键
1. 产业链协同不足与利益分配矛盾
部分地区的加工、销售环节与生产脱节,导致优质原料未能转化为高端产品。对策包括:
-
强化主体联结:借鉴内乡县“牧原集团+农户”模式,通过订单农业、股份合作稳定利益链条。
-
政策引导:加大财政对冷链物流、仓储设施的补贴,降低中小主体参与全链升级的门槛。
2. 技术与人才短板
数字化、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投入不足。需采取:
-
创新投入:参照河南省“数字经济引领”计划,设立农业科技专项基金,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。
-
人才培育:推广武汉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”,2023年累计培训5万人次,重点提升电商运营、品牌管理能力。
3. 市场风险与生态平衡
盲目扩张加工产能可能导致资源浪费。应:
-
动态监测:建立全产业链风险评估体系,例如通过大数据预警产能过剩。
-
绿色转型:推广节水节肥、废弃物资源化技术,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。
结语
全产业链升级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。从山东的科技赋能到北京的服务化转型,中国农业正以质量竞争为导向,重构价值链、激活新业态。未来,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、技术突破与利益共享机制,让全产业链升级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“加速器”。